1)第五十九章 感恩!_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明朝辽东始终维持艰难,很大程度上是被惯的。

  真就是惯的。

  开原以北并不是不能耕种。

  就算别的的确不行,可大豆高粱是没有任何问题。

  清末时候从辽河上运出去的大豆每年高达四百万石,而运河从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粮,每年也就是四百万石而已,也就是说仅通过辽河外运的大豆就赶上漕运。这还是清末,到咱大清亡了,东北完全对着汉人放开后就更多了,也不存在清末的大豆品种和明朝不一样的问题……

  东北就是大豆原产地。

  野大豆别说东北,连黑龙江以北都有发现。

  品种没有区别。

  这东西本来就是这个纬度可以野生的。

  不是什么外来物种。

  真正根源是明朝人至少在明末天灾降下前,根本不屑于种这些需要广种薄收而且不加工根本不好吃,加工又得需要额外费力的东西。

  吃大米不好吗?

  小米不好吗?

  面粉不好吗?

  煮豆子吃?

  大明百姓又不是西欧穷鬼。

  豆油?

  没有现代浸出工艺前,大豆出油率很低,远不及菜籽之类,而且腥味重,实际上民间是点灯用的,也就是做豆腐,生豆芽之类。

  比如咱大清八大皇商之一曹家就是靠在关外做豆腐起家。

  估计也卖豆芽。

  毕竟对于游牧民来说,豆芽也是菜啊!

  而对于吃大米,小米,面粉的大明百姓来说,大豆真的很没地位,都是最穷的地方才种,而且种大豆的主要用途,其实是给稻田当肥料。也就是相当重口味的明朝复合肥,以豆饼为原料,再加上各种乱七八糟,最终发酵而成的粪丹,这种肥料的效果极好,就是口味极重。

  豆饼是其重要原料。

  连大豆都是这个级别,那高粱就更别说了。

  那是喂马的。

  大明百姓基本上不是饥荒,根本就没人吃这东西。

  李时珍都说了,不甚经见。

  不常见。

  到咱大清属于常态化饥荒,可以说人几乎生下来,绝大多数日子都是饥荒状态,所以对食物要求极低,那时候大豆高粱才成了重要粮食,毕竟想吃大米也没有啊,这个无论有什么缺点,终归也是能吃的。

  就像地瓜盛世一样,不是地瓜多好吃,而是真没有别的可吃。

  这得改。

  不能这么惯着他们。

  得让大明百姓吃大豆。

  高粱的确不好吃,但可以酿酒。

  高粱酒应该是明朝中期出现,至少前期没有记载,同样也是李时珍说粘高粱可以酿酒。

  这就有搞头了。

  在开原以北大规模种大豆,然后榨油,做各种豆制品,再在江南推广粪丹,这样豆饼需求就暴涨,这里种大豆就有利可图,而且豆油可以拿去给朱植做罐头加工,油炸过的海鱼罐头明显口味更佳,至于高粱除了作为饲料,在这一带搞马场,剩下就是酿酒。

  然后运到北方售卖。

  南方肯定没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