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章 漕运利弊_大明万历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时可发布政令,征召军队,目前辽东地区归属山东管辖,隆庆年运河阻塞,隆庆三、四、五年漕运粮食运不到京城,辽东也却少军粮,当时试图通过渤海运输到辽东。

  因为海上运粮,船沉在渤海里,朝廷就取消了海运,这肯定是人为的沉船。

  第一漕运其中利益牵扯过多,十四万漕运兵丁,上百万靠漕运吃饭的百姓,以后不走运河,走渤海,那么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的官职就没用了,这十几万漕运兵丁就下岗了,上百万依靠漕运生活的百姓,也没了生存的保证,这对朝廷来说,是非常难解决的难题。

  第二就是朝廷要靠漕运粮到京城,大明每年两千万石粮食赋税,将近一半用于地方衙门、官员工资、军粮、赈灾、学校、养赈院等开支,剩下一千多万石留两百到三百万石,用于南京各项开支和存留,其他七、八百万石,通过漕运运输到京城,用于宫廷、官员、各种消耗。

  大明正税在历史上是最轻的,只有三、四十税一,正税征收到京粮七、八百万石,其实南直隶、山东、河南等六省,征收百姓赋税超过征税的两倍多,就是说要起运将近两千万石粮食,运送到京账面数字七、八百万石,实际到京只有五百万石左右。

  这一千多万石粮食,全部吞没进漕运中,想要打破漕运,根本就行不通。

  现在朱翊钧只能维持这样,各方利益都牵扯到其中,朝廷掌控南方,也依靠漕运,没有漕运,南方就会形成割据,有些得不偿失。

  不过漕运有些弊端可以改变,现在运船从南方运到北方的货物、粮食、布匹等,都是运物过来,空放或装银子回去。

  朱翊钧现在就要赚南方商人的银钱,玻璃、蜂窝煤、棉织物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在通州码头,已经建了很多商铺和仓库,专门售卖蜂窝煤,在京城内有几家大店铺,专门卖玻璃杯、镜子、工艺品等,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在他的掌控中。

  由锦衣卫、五城兵马司会算学之人,当这些店铺的老板,司礼监不定时抽查项目,形成了大明初期国企专营店铺。

  赚的银钱朱翊钧占六成,司礼监占两成、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各占一成,工匠的工资一切损耗,三家平均摊。

  玻璃就是沙子,煤矿随便开采,秘方外人无从获取,原来威尼斯人掌握的玻璃制造,现在被朱翊钧的外挂获取。

  南方通过漕运运输到北方的粮食、布匹、药材、其他手工艺物品,现在卖给他们蜂窝煤、玻璃制品、棉织物,算是初期商品流通。

  前段时间扫黄抓的各家娱乐城、青楼、妓院的伙计,全部在西山开采煤矿、制作蜂窝煤、运输到通州码头,由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看管,宫里遣散出去的老太监管理,算是初期劳动教育,人数有一千八百多人。

  被逼迫的女子,让夫家领回去很多,还有自幼被卖的女子,给了银子当路费,让她们自谋生路。

  其他和奸、自甘堕落的女子,被安排到西城郊,制作军用棉衣、棉裤、棉甲、还有棉织用品,由宫里遣散的老宫女管理她们,太监看管,属于改造落水妇女。

  玻璃制作由二十四监,抽调五百工匠,在东城郊制作玻璃品,类似现代工厂的管理,工匠吃、穿都由国企负责,每月工钱一两二钱,住房由他们自己购买,统一在工厂里住,锦衣卫、东厂严格看管他们,玻璃制作秘方,不能透漏出去。

  一个玻璃杯卖五两银子不多吧?

  一个玻璃镜子,卖五十两银子不多吧?

  一个玻璃花盆,卖三十两银子不多吧?

  玻璃鱼缸、玻璃球、玻璃笔筒、玻璃画框、玻璃窗、还有奇形怪状的玻璃工艺品。

  老花镜卖三百两银子,不多吧?

  大明独家垄断玻璃产业,以后宫里根本就不缺钱花,朱翊钧可能是最会赚钱的皇帝。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