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十八章 复杂的布局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一条超级漫长的路,反正到李谕穿越前,也只是开始冲击高端,好在已经有了喜人的突破,话不敢说太满,但起码知道路怎么走,总体上是良性循环。

  印度则是另一个方向,他们上来就搞高端产业,而且是非常高端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等。实话说印度搞得还是不错的,也出了不少厉害人物。

  可他们回过头却发现自己国内没有市场,完全推不开产业链,而且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太少,所以大批人才只能跑去欧美。

  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到了后来,印度国内甚至只能做软件外包。

  俄罗斯在军事以及重工业方面也是差不多情况。他们在战斗机、航母设计理念上一直极为超前,哪怕后来中国在风洞方面已经几乎独步天下,俄罗斯还能在气动上不落下风。

  可惜他们没有庞大的轻工业,慢慢地就支撑不住,尽显疲态,甚至五代机都无法量产。

  现在李谕做的,就是直接让这些听课的越过更加有实际意义的中端,直接上到高端,括弧,也不是真正的高端,反正看起来很高端就是。

  可以理解为好高骛远、空中楼阁,差不多这么个意思。

  得亏李谕是个现代人,又精通物理学,否则这种事操作起来实在太难。

  效果不错,从下面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就可以看得出。

  因为李谕讲物理时带上了很多数学内容,所以东京帝国大学的不少数学教授都来听课。

  包括菊池大麓、藤泽利喜太郎以及高木贞治这前三代日本数学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数学上没有做出什么太大成绩,在日本国内主要是搞数学教育。

  其实各国早期的情况差不多,都要先从教育开始搞,花两三代人才能培育出顶尖人物。

  不过这几个人的确是在欧洲留过学的,并且大都是数学比较好的英法德。

  菊池大麓几年后会成为日本帝国学士院的院长,他称赞道:“院士先生的课已经越来越深奥,虽然我可以听懂数学,却已经无法理解物理。”

  李谕说:“我仅仅列出了研究框架,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后来者研究。”

  这句话摆明了是请君入瓮。

  但对于台下的人来说,简直太振奋了:“欧洲人也没有研究出来?”

  李谕肯定道:“没有,而且他们差得还远。”

  “太棒了!在这些方面做出成绩才能显示我们大日本的优秀人才比白种人在科学上要更强。”

  “有朝一日,我要在英国皇家学会还有法兰西科学院上给他们讲解如何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我的理想是让日本的飞艇比肩德国飞艇,驾驶它穿越大洋!”

  李谕立刻拍着手鼓励道:“太振奋人心了!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

  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山川健次郎异常感动:“先生不仅学术造诣极高,人品也令人钦佩,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