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一章 经济实力_我的明末生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料,孙大人一定是在想,和山陕两省相比,朝廷的粮税为什么会那么少吧?”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朝廷的粮税,从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大明建国之初,一担粮食的价格才五钱银子。而现在呢,粮价上涨了十倍,朝廷征收粮税的标准却没有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注定了朝廷不可能有太多的粮税。”

  “那就是大明开国以来,太祖皇帝定下的一个规矩:官绅不用纳粮……”

  “整个大明朝,少说也有几亿亩的土地,就算一亩田纳粮一斗粮食,全部加起来也有几千万担。可是,正因为这个官绅不用纳粮的规矩,让越来越多的土地不用纳粮,最终导致朝廷的粮税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难征收上来……”

  说到这里,周书源还不忘给朝廷补一刀的继续说道:“孙大人,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朝廷不改革,早晚有一天,朝廷会载在这个已经不切实际的粮税政策上。”

  “就拿现在的朝廷来说,之所以会连百官俸禄都没有银子发放。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没有税收,少的可怜的税收,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了。”

  面对周书源对朝廷的指责,作为朝廷忠臣的孙承宗,很想辩解几句。

  可是,当他话到嘴边的时候,竟然说不出口。因为,周书源的这些指责,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有理有据,根本没有一条可以容自己进行辩解。

  这个时候,周书源继续开口道。

  “对于山陕总督府来说,粮税虽然很多,但,粮税并不是最重要的收入。”

  “对于我山陕总督府来说,最大的收入,还要数商税……”

  “无论是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玻璃,还是大明每家每户必须进行食用的精盐,都可以给山陕总督府带来巨额的财富。”

  “到目前为止,我们生产出来的玻璃镜,仅半年时间不到,就给山陕总督府带来了六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精盐方面也不相上下,半年时间,就给我们带来了八百万两银子。”

  “至于境内的其他商税,因为大帅将商税从三十税一提高为十税一,而且不分官绅百姓,都要严格纳税,仅仅半年时间,就有两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我可以肯定的说,等一千万亩屯田的粮食全部收上来,境内百姓开始有余粮的时候,山陕两省的商税,就是按照十税一的政策,也可以达到一千万两。”

  “一年数千万两银子的收益,孙大人还认为山陕总督府没有能力养活十几万军队吗?”

  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因为震撼而说不出话来。

  足足过了一盏茶时间,孙承宗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

  深吸一口气后,不得不长叹道:“卫大人,老夫佩服……真没有想到,短短半年时间,山陕两省在你手里就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