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四章 真实身份_大唐坑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业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骆宾王与楚决定全力辅佐李敬业,成就一番大事业。

  为了师出有名、鼓舞士气,骆宾王写出了巅峰之作《讨武曌檄》,此文铿锵有力,气势逼人,文采斐然,在檄文中当排第一。

  这份檄文传到了武太后的案头,看到这篇文章并没有恼怒,而是深深地被折服了。

  前往扬州的路上,骆宾王慷慨激昂,但当他到达扬州,看到李敬业口中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竟然是一群乌合之众时,骆宾王深深的失望了。

  经不住李敬业再三劝说,为了师出有名、鼓舞士气,骆宾王写出了巅峰之作《讨武曌檄》,此文铿锵有力,气势逼人,文采斐然,在檄文中当排第一。

  这份檄文传到了武则天的案头,看到这篇文章并没有恼怒,而是深深地被折服了。

  当她读到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时,突然问侍臣说:“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使臣回答说:“骆宾王所写。”

  武则天乃叹息说:“这是宰相的过错,怎么会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呢!”武太后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只是可惜,骆宾王文笔再好,也抵挡不了三十万大军的攻势。

  武则天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李敬业。由于李孝逸是李氏宗室,李敬业失去了合法性,讨武大业最终还是败了。李敬业携骆宾王一路逃到东北,准备乘船到高句丽避难。等到达海陵地界,被大风所阻止,部将王那相砍下李敬业的首级向官军投降。

  事实上,骆宾王很早就预料到李敬业必败。

  首先,在声势上就输了一筹。

  在还没有行动之前,李敬业就已经开始指点江山,讨论日后封王拜相,丝毫没有做好起事相关准备,如此骄兵岂能不败?

  第二,在道义上一错再错。

  “撼山易,撼人心难”,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是非常难改变的。刚开始的时候,李敬业听从了骆宾王的建议,以废嗣君李显和新嗣君李旦为辞,打着他们的旗号起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可是,后来李敬业却又找了一个貌似故废太子李贤的人,说他本未死,置于城中,奉之为主。

  李贤已死已是不争的事实,朝廷已为李贤之死发丧,满朝文武尽知,这只能骗庶民,不能骗满朝文武,并且使匡复目标更加混淆,臣民信心丧失。

  李敬业敬业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造反,却自己惦记着飞黄腾达。这天下是李唐皇上的,将来事成之后也应该有皇上论功行赏。李敬业自行封官许愿,岂不是自己放弃了正义的旗帜?

  第三在军事上优柔寡断。

  大唐实行府兵制,折冲府是各地的征兵中心和练兵基地,并不是各州都有配置。其分布是以固本国策为指导,由此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国家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