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十八章 破坏者_掌握的异能是游戏概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现在,很多人也处于没的选的境地,几乎等于白夜逼人家造反。

  因为不反,就是死路一条。

  眼前的人都是恶人吗?都十恶不赦吗?

  恶是相对的,也应区分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就个体而言,威胁到自身存续,威胁到利益获取的,都是属于十恶不赦的行为。

  我们要认识到人性之恶,与规则之恶,不可一味的对人性加以践踏否定。活下去这种本能的人性是客观存在的,其行为并不仅仅为了践踏秩序。

  正视人性之缺陷,直面制度之缺失,惩恶扬善需要多途径探讨。规则层面需要合理的解决与优化。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然而不幸的是,武道世界不仅仅制度与规则没有完善,本应该作为约束手段的“侠客”也在不知不觉间同流合污。

  因为很多事情,都已经“习惯了”,都见得太多太多已经麻木了。就像现实的闯红灯行为一样,哪天不遇见一场车祸,都不会想起这种“小事情”确实是关乎性命的大事情。

  孔子曰:“人性善”,人性善变。

  荀子表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也就是说荀子主张的礼仪、谦让这些规则是需要“人为”的,人不是天生就会,所以需要学习才可以为“善”。

  因此人之初的善恶无需争执,人之后的善恶转变才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

  无知是“恶”的前提,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无知状态,成长是一个积蓄智慧的过程,逐渐完成从人性恶到善的转变。

  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有道是“三岁看到老。”

  与个人一生中较迟发生的事相比,不论它们看起来多么重大,都不能抹去那些早期的影响力量。人这一生都在寻找童年所缺失的东西。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主的模仿目标的行为,并加以学习和整合。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最简单的例子——孟母三迁。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与改造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其周围的客观环境都会发生许多变化。

  一方面,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一致。虽然不至于像日本一样达到读空气的程度(躬匠精神),但是基本上是保证合群的。

  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主观努力,去改造旧环境,创造一个与人们当代生活相适应的新环境。就像有钱了回装修甚至重建房子一样。

  人们总是愿意活的更舒适,愿意更符合学习认知中,向往的,自己认为更好的(指生活的更好)一个或者一些榜样的样子。

  乱世割据,盛世一统。

  “恶”向“善”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