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七十三章 刘封终章——最后的怒吼_三国之小君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封说道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有些胸膛剧烈起伏,已经是有些大口的喘息。

  借助郭图为倚靠,好生休憩的一番之后,他才再次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朝着众人继续说了起来。

  “既然说了儒家的孔夫子的一生,那么就不难明白孔夫子的举动如何。

  他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他将自己和弟子们的问对记录了下来,他用了春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见解经义。

  太史公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这话说得有些过了,却也不算过。

  因为小子窃以为,春秋从来不是史书可比,他是孔夫子自己的见解经义,他有着大量的孔夫子自己的言论和想法。

  可这不妨碍春秋的地位。

  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春秋不是一本史书,而是一本单纯的经验之谈。

  那边能够领悟孔夫子的意思,他到死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不多,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时代。

  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建立了学堂,也改变不了时代的无奈。

  天下想要求学之人何其艰难,礼法崩殂之下,百姓何其无辜。

  在没有礼法限制之下,平民百姓,纵然有雄心壮志也无法在层层压迫之下得以成长。

  所以儒家讲究克己守礼,同时告诉天下,仓禀足方可知礼仪。

  填饱肚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同时无论是记载言行还是创造春秋,亦或者是创造儒家一道,说到底只不过是孔夫子将自己所见所闻所观所想告知天下。

  他也说了,他有他的经历从而有他的想法,春秋笔法讲究以管窥豹,个人经历不同,所以见解同样不同,所以才会有注解之事。

  不同人经历了不同事,将自己的一声记录下来,交给后人,这就是他唯一能够做到的。

  只不过这条路慢慢的走歪了。

  孔夫子称之为圣,那孟子为何称之为亚圣?

  因为孟子同样动了孔夫子,同样知道了,孔夫子的意思,同样为孔夫子的道路弥补了后续的诸多问题。

  孔夫子讲究的乃是德行,是个人的德行,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方式。

  而孟子讲究的是,在这条道路上,你不可以损人而利己,他将天下的目光放在了民的上面。

  不可于民争利出自太史公,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但孟子也曾言,夫上位者,一言一行举天下而动,不可轻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此乃何为?

  难道不应该是朝廷用力,百姓安稳乎?

  难不成我父子为百姓一口活命之饭乃是大错,这

  请收藏:https://m.qm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